我是河南双黄酒业有限公司酿酒工程师郭凡,祖籍汤阴县宜沟镇,我出生于酿酒世家,清朝咸丰年间,祖上在镇南门外开设了一家名为“福兴源”的酒店,经营模式为自营自销,酿酒作坊就设在酒店后面。祖上酿制的小米白酒纯正浓郁,芳香四溢,在镇上颇有名气,也很快的打开了市场,后来在宜沟镇出现了很多酿酒作坊,经营形势不容乐观。为了使自己的酒店立于不败之地,祖上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好酒,为此,他们一方面严格控制小米白酒的产品质量,一方面着手研发新产品。当时,祖上与宜沟镇“大声堂”要点的中医张先生是世交,他们经过通力合作,酿制出一种药用黄酒,投放市场后大受好评,但是销量却不如人意,因为这种黄酒针对的是病患人群,健康人群很少饮用。当时还没有保健酒这一概念,他们本着中医上“有病治病,无病防身”的理念,决定研制一种具备这样作用的黄酒,经过与张老先生的潜心研究,不断改进原材料配方和工艺流程,经过近八年的辛勤探索和不懈努力,终于研制出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黄酒,起名叫“双黄米酒”,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双黄米酒。
“双黄米酒”酒是以小米和黍米两种两种黄米为原料,小米发酵产出的白酒玷辱黍米中经再次发酵形成二次发酵技术,最终酿制而成,因黍米又称大黄米,故祖辈们称其为“双黄米酒”酒。
“双黄米酒”酒的酿制公司十分复杂,它刚一面世,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,一时间街头巷尾对这种酒的好处赞不绝口,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品尝,酒店的生意又红火起来。后来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的餐桌用酒,也是招待宾客,馈赠亲友的佳品,也成为了宜沟镇的一块金字招牌,外地人到宜沟镇必先品尝“双黄米酒”酒,也使“双黄米酒”的名声远播大江南北。据传1901年10月,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避难回京,途经宜沟镇,在“行宫”下榻后,听说这里有名酒“双黄米酒”,便谕旨献上。光绪饮后,食欲大振,骨络舒适,精神倍增。随挥毫题诗,赞曰:“邺南黄玉浆,色宝味美香,佳酒酿独特,朕口尝无双”,并连口称赞到:“真实供贤达之士馔赏的名酒啊!”
民国初,我父亲郭文元继承家业后,力图发展,不断改进和完善酿酒的工艺流程,使“双黄米酒”酒的质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。与此同时,还进一步扩展酿造规模,到了上世纪30年代,我家的酿酒作坊拥有房屋40余间,雇佣40多人,月产量已达1吨有余。产品不仅在豫北占据主要市场,还远销京津地区,甚至出口到日本。1972年,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,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在国宴上向周恩来总理提及“双黄米酒”酒,并表示对其独特风味倾倒不已,事后中国政府把“双黄米酒”酒作为国礼馈赠田中角荣,“双黄米酒”酒从此名扬海内外。
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国内环境处在和平这一大前提下,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,“双黄米酒”酒由小作坊向规模化生产转变,组建了“双黄米酒”酒厂。后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,企业生产销售十分疲软,企业经营运作基本停滞,又在这种困境下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经济,企业濒临倒闭的状态。
黄酒是中国的特产酒类,为了弘扬民族文化,传承和发扬“双黄米酒”酒双重发酵工艺,我欣然受聘于双黄酒业,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双黄米酒就是在对“双黄米酒”酒进行继承的基础上,进一步升华其酒文化和品位,将传统工艺和现代高新科技完美结合,经过努力研发,已经发展到今天品种丰富,高中低档兼备并且适应大多数消费者群体口味的系列黄酒产品。双黄米酒系列产品色泽晶莹剔透,口感纯正绵甜,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。
Copyright © 2004-2022 河南双黄酒业有限公司
地址: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濮鹤高速浚县西口南500米路西
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网络,如若侵权请告知,我们立即撤下删除。